實干如“黃良”虛浮似“斷腸”
劉伯溫嘗以“黃良”“斷腸”二草,借喻識人用人之道。稱黃良“味如人膽,稟性酷烈,不能容物”,然“煮而服之,推去百惡,破癥解結,無穢不滌,煩疴毒熱,一掃無跡”。斷腸草“其狀如葵,葉露滴人”,然“流為瘡痍,刻骨絕筋,名曰斷腸之草”。
治國之要,惟在得人。得人識人無他,識“黃良”而棄“斷腸”也。5月9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強調:“讓埋頭苦干、真抓實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、充分施展才華,讓作風飄浮、嘩眾取寵的干部無以表功、受到貶責。”仔細思量,那些苦干實干者與黃良之藥、那些飄浮嘩眾者與斷腸之草,其狀其性堪有一比。
晉朝劉毅言:“為官有三難,人物難知,愛憎難防,情偽難明。”如黃良者多不善表現,秉性耿直,似斷腸者多巧言令色,阿諛逢迎。縱觀中國數千年歷史治亂,識得黃良者,如獲至寶,氣正風清,政通人和;不辨斷腸者,飲鴆止渴,腐化奢靡,江山斷送,如劉秀謬于龐蔭,曹操蒙于張邈,玄宗毀于安祿山,司馬光誤于呂惠卿,漢文帝惑于鄧通,不勝枚舉。
“佞言似忠,奸語似信。”對只有“殺人之能,而無愈疾之功”的斷腸之草,歷代賢明之君不僅“慎擇之”,而且賞罰分明。《資治通鑒》里有個《齊威王烹阿大夫》的著名典故。即墨大夫“毀言日至”,但使者視之“田野辟,人民給,官無事,東方以寧”,固封之萬家。阿大夫“譽言日至”,但使者視之“田野不辟,人民貧餒”,“趙攻鄄不救,衛取薛陵不知”,因為這些稱譽是“以厚幣事王左右”得來的。齊威王盛怒之下,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。于是群臣悚懼,莫敢飾詐,務盡其情,齊國大治,強于天下。
黃良還是斷腸草,其實不難分辨。但為什么明知是毒藥,卻有人趨之若鶩,甚至欲罷不能?究其原因,主要是迎合了少數人的某種特殊需要:習慣了前呼后擁,不習慣輕車簡從;習慣了歌舞升平,不習慣清苦清貧;習慣了俯首帖耳,不習慣犯顏直諫,等等。有的甚至互相利用,搞成了“利益共同體”“命運共同體”,利益均沾,風險共擔,對阿諛浮夸者平時慣著寵著,出事則護著罩著,無能委以重任,“帶病”照樣提拔。
一些領導干部嘴上強調“不讓老實人吃虧”,心里則想“不讓老實人吃虧誰來吃虧”。有的盡管對老實人大樹特樹,但認為老實人撐不開大局面、掙不來大面子、出不了大政績,一到提拔使用就輕拿輕放,“口惠而實不至”。試問,倘若埋頭苦干者沒有奔頭,真抓實干者嘗不到甜頭,誰來做那些見效慢的基礎工作,誰來抓那些難出彩的長遠工程?如果讓那些作風飄浮、嘩眾取寵者吃香,善搞“政績泡沫”“經濟泡沫”者得利,則不僅傷了實干者的心,更導致黨的基業受損。
“用一賢人,則賢人畢至;用一小人,則小人齊趨。”堪為古今至理。堅持“立”實干家、“破”虛浮者,必定風氣正、人心齊、事業興。
2018年6月22日星期五
【大家風范編輯上傳】